硚口双减 | 学生变身“小农夫”,沉浸式体验劳动美
将草坪、花坛、屋顶、楼道、操场、空地等划分到班,责任到人,哪怕面积再小,每个班级在校园里都分得一块“责任田”。
硚口区行知小学,秉承陶行知“生活即教育”的思想,“双减”政策落地以来,学校通过“校园、田园、家园、社园”的“四园”劳动特色课程建设,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方式,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“劳动美”实践活动,让学生的成长不止于课堂。
操场花圃屋顶农场
每个班都有一块“责任田”
走,去看看我们的小花坛!
”下课铃声响起,二年级3班的同学,戴上草帽,拿起小铁铲,跑跑跳跳来到操场花坛边,蹲下身子,为小芽除草浇水,一旁的同学认真写下植物的生长日记。
每当课后服务时段,行知小学的校园里便热闹起来。一、二年级开展种植实践活动,学校开辟出专属区域种植花草,让班级、学生前来认领,老师们将科学知识和生命教育渗透于这方寸间的花坛里。
▲ 学生在花坛松土、捡垃圾守护“责任田”
▲ 学生在花坛松土、捡垃圾守护“责任田”
二年级同学李芯婉在“责任田”悉心种下的豌豆芽,最初长势良好,可好景不长,脆弱的小芽出现了枯萎折断的迹象。李芯婉有些难过,自己找来工具为豌豆芽“治病”。
二年级班主任陈秋萍:
学生们在种植时会经历失败,也会为生命的力量感动。我们老师会将孩子的劳动心得迁移到生活中,教导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。
▲ 制作植物生长观察日记
▲ 制作植物生长观察日记
一片片的白菜,黄澄澄的柑橘、红彤彤的杮子,三五只小兔在“牧乐场”里悠闲地吃着菜叶,一群鸟儿棸集在“悦鸟林”里放声歌唱……开在教学楼屋顶的“行知农场”,则是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。原本空旷的屋顶被分隔出花园、果园、菜园、茶园、牧乐场和悦鸟林,世外桃源一般。每个班级认领一块区域,成立“护绿小队”,在科学老师和花匠的指导下,参与到日常种植蔬菜、采摘水果、培育花卉、饲养小动物中。
▲ 学生在云端农场采摘、护绿
▲ 学生在云端农场采摘、护绿
五年级二班班主任谭贵宇:
我们班同学负责喂养农场里的小白兔,在他们的照料下,兔爸兔妈诞下一白一花两只兔宝宝,学生们第一次见证了生命诞生的过程,十分自豪。
行知农场培养了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,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。平日里的劳动实践也为学生写作练笔提供了素材。
▲ 喂养小兔子
迎丰收享劳动成果
亲子联手“变废为宝”
孩子们有了自己的“责任田”,校园里一年四季就有了不一样的快乐:春季播种,夏季除草捉虫,秋季采收,冬季则是孩子们迸发创意的季节。
“枯槁的枝叶被孩子们制成叶贴花,挂满楼梯间。”“孩子们把观察日记做成手抄报,张贴在教室里,相互交流种植技能。”“咱们班有同学用花草编织成漂亮的花环……”班主任老师们骄傲地展示着各自班上的创意作品。
▲ 孩子们做的叶贴画
“变废为宝”手工劳动是行知小学践行“劳动美”教育的保留项目,“双减”以来演变成放学后的劳动作业,学生们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,不少家长也乐于参与其中。“以前辅导作业家里是鸡飞狗跳,现在书面作业换成了亲子手工作业,家庭关系明显缓和多了。”一位家长笑着说。
四年级班主任胡亚刚老师介绍:
一次班上借“变废为宝”的活动契机组织“汉族服装大走台”,同学们脑洞大开,利用编织袋、食品包装、塑料瓶等废旧物品制作衣物,进行了一场华丽的服装走秀。
到了劳动分享环节,孩子们畅所欲言分享动手心得,全班只有小严(化名)沉默不语。原来,小严父母忙于服装生意,忽视了亲子陪伴,小严带到现场的作品其实是保姆帮忙完成的。
▲ “变废为宝”服装秀
▲ “变废为宝”服装秀
▲ “变废为宝”服装秀
爸爸妈妈以为给了我好的生活条件就是爱我,但我想要爸妈多陪陪我……
得知孩子心声的父母才意识到,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感需求不一样了,于是重新和孩子一起制作了一套民族服装,家校配合之下,给了小严一场个人服装秀。“这件衣服是妈妈用缝纫机帮我做的,她已经很久没有自己做衣服了,谢谢妈妈。”展示完作品小严笑眯眯地说。
胡亚刚老师:
手工劳动是亲子关系的粘合剂,有些孩子因此记住了父母为自己熬夜做手工的画面,学会了感恩,这也是我们践行生活即教育的方式。
//
据悉,落实“双减”以来,行知小学实施多样化、精细化服务,从孩子的兴趣出发,探索出科学优质、多方共赢、学生发展的五大课后服务课程,全面推行课后服务,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。
@来源:楚天都市报·极目新闻
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
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
推荐阅读
求分享
求点赞
求在看